2013年1月6日星期日

寫在旅行之前

一個人旅行,那是23歲時訂下要在25歲以前要完成的目標之一。

剛巧這陣子沒有工作,正是來個長旅行的好時機,而在這段時間也很難找到可同行的旅伴,所以就爽性決定在這次旅行完成這個目標,挑戰一下自己。我覺得台灣是一個可以嘗試「一個人旅行」的地方。

其實一個人旅行,在旅程未開始時已感麻煩。從前總有個旅伴分擔自己計劃行程的工作,但是當只有自己一個人,就花了很多時間找資料,於是我最後決定到了台灣之後去觀光遊客中心拿資料,及請民宿老闆推薦地方。

一個人的好處就是可以很隨意,想去哪就去哪,步伐也可以隨自己的心情調整,或許就是在一個cafe待一個下午。

想到明天就要開展旅程,坦然心底裡會有點不安,怕孤單、怕迷路、怕遇險、怕無聊…不過卻又很期待,不知會在這個旅程遇到什麼人,看到什麼事呢﹖

我是個怕死的人,所以我會注意安全,好讓自己平安回來。我會在1月19日回來的。

P.S. 謝謝朋友們提供各項有用的旅行資訊及小貼士。

2012年5月1日星期二

很久沒有跟爸爸一起到酒樓飲茶了。

爸爸最愛在這些時候說說人生小道理,後來慢慢又講起這個家及對家人的感覺,特別是公公和婆婆,即是他的父母。他說著說著,竟然在我們這兩個女兒面前哭了,我變得不知所措,也惟有默默聆聽他。其實他說的故事、歷史和人脈關係,我常常會聽到一頭霧水,有些情節我未必很明白,但是,我感受到爸爸在這個家庭裡面,心裡其實也帶著很多遺憾,儘管我未必完全明白。那一刻,我覺得爸爸、婆婆、公公三人,他們各自的人生故事其實很悲涼,而三人千絲萬縷的關係,存在著不理解,久缺了愛和忍耐。

作為家中的大女兒,又唸過所謂的社工理論,卻不知道該怎麼辦。數十年累積的問題,莫論帶來改變,我只是想我該如何幫上點點的忙。我何等渴望基督的愛能灌注這個家,大家能夠互相關懷。

現在最想做的,是想向每一個人寫上一封信,說出不敢開口的話,以及為這個家庭禱告。

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

中環導賞

之前跟隨柏齊行中環,走過那些曾經走過的道路,卻聽到沒有聽過的歷史、生活、角度。(下面是自己聽完所做的一點整理。)

中環街市-大排檔-嘉咸街街市-中區警署建築群-Soho區-偉志印務、永利街-YWCA必啫列士會所-百姓廟







柏齊今天帶我們看那些舊的建築物,告訴我們其實每一個建築物,或者應該說是每一組建築群物,並設計本身就是見證了某一段歷史和某一種生活。好像中環街市,那是世界上剩下的三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之一,講求理性,強調實用,所以你可以看到裡面採光的設計很好。又好像YMCA會所有全港第一個室內泳池、室內籃球場和跑道,你便會明白YWCA開初的建立是為了早期的華人貴族子弟而服務,與今天服務的對象大相逕庭。

而且,單單看一個單幢的建築物是難以完整去理解。好像中區警署建築群,為何一個一座域多利亞監獄可以這樣坐立在城市之中,不怕人逃獄嗎﹖除了因為裡面迂迴的建築,而且因與警局相連,被警署包圍,如何逃獄呢﹖你又會看到中環有很多印務的店,就可以想到中環這個辦公室林立的地方是何等需要印務。又好像嘉咸街街市,小販和商鋪就是一個互惠互生的關係,但是留了街道卻拆毀建築物,只有賣菜的卻沒有賣肉的,一個街市如何生存﹖

最近常常說「社會資本」(social capital),今天發覺社會資本和整個建築、街道及居住環境的設計有密切的關係,有助社會資本的累積,即是社區網絡的建立。好像斜斜的街道,人走得慢慢的,有時停下歇息,大家可以多些機會聊天交流,長長的樓梯,給與街坊們空間可以坐下「吹水」。街道讓人停留,而非單單的流動。

當你明白舊區和建築物的存在意義之後,你便會深深覺得現在政府的重建思維是難以理解的。任何的重建或者更新應該是為了令到生活更好,但政府重建的時候就是要剝削我們公共空間,破壞原有的社區網始,又因興建高樓,阻礙風的流動,空氣更混濁的時候,就會有更多人患病。

我覺得規劃設計一個社區,一定要提供社區公共空間去發生自己的網絡,以及能夠承載紀錄那一個社區曾經的歷史和生活。

有時候,我會覺得這個導賞團很沉重,尤其是當聽到柏齊講及社工在重建中的角色的時候,便會問自己作為社工,我們究竟又多願意為街坊堅持和維護他們的社區﹖

好書推介:《剩食》 (陳曉蕾)

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「你是多麼的折墮﹗」

透過這本陳曉蕾的長篇採訪報導,她帶我們看到香港人每天扔的垃圾超過三分之一是食物,即是「廚餘」,固然有是因為我們「折墮」,不好好吃光我們應吃的,也有因為整個商業運作毫不介意生產過剩。如超市為了店內架上商品琳琅滿目,必然供過於求,最後會將過期的,甚至還未過期的,大批大批的扔掉。

因此我開始有些怕食自助餐或放提,叫食物叫得好開心,但最後卻吃不完,自己心裡就會因此覺得很折墮。

然後廚餘被送到堆填區,為了避免臭味和垃圾汁,這些廚餘被膠袋密封,不會回歸土地,所以五百年之後你仍然可以堆填區看到你昨晚吃剩食物的足跡。同時,我們的堆填區在幾年之後便會飽和。

這些廚餘不但佔了我們堆填區的位置,可知的是食物在生產過程中需要資源,運送的過程也要資源,結果又被白白棄掉,那麼很多很多地球的資源已經被白白浪費。

爸跟我說,以前在鄉下所有食的最後都會回歸土地,根本沒有垃圾,但是現今香港社會就好像沒有可能的。

書中也透過其他地方的經驗,探討香港政府或商界可以如何有效處理減少廚餘。

這本書更告訴我們「廚餘不是垃圾,是被送錯位置的資源」。一來我們要避免食物生產過剩,二來這些廚餘可以加些巧思,成為其他有用的資源如堆肥、肥皂。

看完這本書後最大的得著,就是要「珍惜食物」。

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

畢業旅行日記 第八天

第七天 2011年5月24日 (星期二) 周庄


周庄,是中國有名的水鄉。我覺得那一天一夜在周庄的生活,是悠閒的。

小橋、流水、人家

周庄水鄉,簡單而言就是小橋、流水、人家。我們在周庄的生活便是在那小橋上、流水旁和人家中穿梭或停留,一切都是緩緩的,連時間都是緩緩的。

入夜後,不同的顏色的燈光點綴著小橋、流水、人家,有些不自然,但晚上的周庄少了白天往來的人流,靜靜地坐著,更覺舒暢。

坦白說,這種感覺不是新鮮,或許因為跟之前在蘇州平江的感覺有些類似。但平江比較有文化氣息,這兒比較像是居住生活的地方。

我們入住的地方是周庄青年旅舍,地下那層有一間cafe。

周庄的人和物

青年旅舍老闆問我們一條問題:「究竟扔漒水的人究竟被抓到了沒有﹖」那又是基於我們香港人而問的問題。扔漒水,大陸會發生嗎﹖

青年旅舍飼養的兩隻小狗,趁著我們吃早餐的時候,用那苦苦哀憐的眼神看著我們,懇求我們二人給他一點食品,我們的心快要被溶化了,於心何忍呢。

一個賣畫的老闆誠意向我們推銷他的畫。我們被他的誠意感動,但我們被騙了,又說那是最便宜的。或許他是那落泊的畫家,只能畫一式一樣的周庄工筆畫來賺取生活。

2011年9月7日星期三

畢業旅行日記 第七天

第七天 2011年5月23日 (星期一) 蘇州
認識蘇州

早上我們買了各自一塊三塊人民幣的雞蛋餅作早餐,然後在繁忙的馬路中尋找計程車,繼而決定轉搭2塊的公交,開展今天認識蘇州之旅。

等公車時的一段閒聊

在車站,我們一面看著我們期待的交2,一面吃著暖暖的雞蛋餅。忽然一個也在等車的叔叔勸說我們這兩個年青女孩吃這些會很飽,不可乾巴巴地吃,不然會對身體不好之類的健康之道,由此竟開展一段閒聊。他見我們是旅遊的,我們也告知他我們是香港人。後來一個姨姨也加入。

除了問問我們會去哪、蘇州是一個什麼的地方之外,叔叔竟問我們如何看台灣回歸中國。我們也不知如何回答這些政治問題,不知如何回答是恐怕兩地的思維文化不同會引起什麼爭論。他說其實他們這些老百姓也不大在意,那是中央的問題,是中央的意思,台灣回歸不回歸對他們不大影響。我又頗出奇這個叔叔對這個問題所持的態度又頗開放。

為何大陸人總愛問關於台灣這類的政治問題﹖這是第二次了。我再次想起香港人這個獨特的身份。香港屬於中國,卻又因為一國兩制而不完全由中國管治,在這個地方,香港人比大陸人知道多一些。這個特殊的中國人身份好像特別有份量去回答這類問題。

閒聊十數分鐘後,我們終於等到各自要等的公交,我們也互相告別。這樣一次偶然的傾談,讓我們覺得蘇州人頗親切友善。

「到蘇州而不遊虎丘,乃憾事也﹗」

那天一整天也下著綿綿密密的雨。我們撐著雨傘,在虎丘的不同景點穿梭來回,悠閒踱步,慢慢探索這個地方。雨中的蘇州多了份清雅脫俗之感。

虎丘是國家AAAAA級的旅遊區。在那麼漂亮的地方,帶著數個朝代的歷史及無數文人的蹤跡。相傳吳王夫差將父親闔閭遺體葬在虎丘山。無數文人也愛在這個地方遊玩。

在這個小山丘,有古塔、寺廟、花園、池塘、竹林、茶園、石頭等,各具特色,時而幽雅,時而雄偉。景點太多,歷史太多,不一一詳談,喜歡的可以自己去尋找。而我最喜歡的一個景點是抱月榭。

抱月榭其實不是裡面有名的,但是卻給我格外寧靜安舒之感。抱月榭被一個池塘環繞,塘邊的翠樹成了屏障,與外面的世界隔絕,在綿綿細雨下,一個個蓮漪暈開又互相糾纏,小魚仍樂得自在地暢游。這一刻,世界好像變得緩緩的,人的心也舒暢起來。

蘇軾說:「到蘇州而不遊虎丘,乃憾事也﹗」看來我們沒有遺憾。

拙政園:蘇州的園林之趣

來蘇州必然要看園林。拙政園又是一個國家AAAAA級的旅遊區,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。

甫進去,我們發現原來有免費導遊的服務。我們固然要好好善用這些服務。導遊姐姐便帶我們去逛逛這個拙政園,我們在旁也專心聽導遊姐姐說的,因為她說得很好。

好,現在讓我背背書。拙政園是一些有錢人的花園,這裡不斷易主,前後有幾十名園主,所以裡面的景致設施增增減減才成為今天的拙政園。拙政園可分為三個部分,各有主題,東園的是「歸隱田居」,中園是全園的精華所在,滿有園林的古典特色,西面的是「補園」。以前的人不會去旅遊,故就會留在自己的私家花園遊玩,所以裡面一個小小的花園,憑著不同的建築和巧思,令到人在不同的地方,卻看到有不同的景象,以致常常遊玩也不感無聊,也令小小的地方,空間感卻很強。

我們一面聽,一面驚訝花園設計者的心思和聰明,如何讓這個花園變得充滿趣味。最厲害的一個技巧是「借景」。在花園內沒有高塔卻見高塔,是因為蘇州最高的是北寺塔,設計時讓外面的北寺塔能成為花園的風景,與北寺塔成一直線,而沒有樹木或建築遮擋。其實還有很多巧妙的地方,好像會有仿船頭的建築在池邊,讓人有登船遠遊之感。我們聽後不禁讚歎設計者真的很厲害。我在逛的時候,也常常分不清自己在哪,真是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。我也因此很欣賞中國的園林和建築,實在充滿智慧。

平江旁的評彈崑曲

晚上,我們到了一間茶寮,因為那兒可聽蘇州獨有的評彈和崑曲,我們之前錯過了。我們是那晚惟一的客人,(其實中途也有別的)我們好像包場一般。

表演的姨姨不知是什麼什麼崑曲協會的副會長,致力推廣評彈和崑曲。尚未開始時,我說我以前學過數年琵琶,她又讓我彈彈。其實琵琶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識,坦言以前不是那麼愛琵琶,但是現在再彈又是一件頗開心的事。

我們好像聽課的學生,但特別的是旁邊有茶和花生。姨姨花很多唇舌向我們介紹什麼是評彈,什麼是崑曲,比較不同地方的戲曲,又將表演的故事內容告訴我們,免得我們不明白,因為用的是蘇州話。縱然我們是當晚只有我們二人,她仍然很用心去講解,因為她真的很愛崑曲,她很愛她的工作,以致努力推廣這蘇州文化,希望更多人可以認識和學習。我實在欣賞及感謝她的努力和付出。

其實我自己都未好好聽過廣東粵曲,就來聽崑曲,好像跳了很多步驟。回到香港,真的要好好理解自己本地的粵曲文化,又要再彈彈快要塵封的琵琶,以及看看中國的戲曲文學。


今天,我很濃縮地認識了蘇州一遍。這一課蘇州課很充實。

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

畢業旅行日記 第六天

第六天 2011年5月22日 (星期日) 蘇州
再見,上海。你好,蘇州。

我們要離開上海,準備起行要往旅程的下一站—蘇州。

再見老西門

我特意在老西門青年旅舍留下一點蹤跡。我記得我在我住房門口寫了一句話,類似是這個意思:「這是我和李妖由5月18日至22日在上海的家,謝謝老西門,謝謝那個下雨替我收衣服的人。」因為之前一天的早上我洗了一條運動褲,把褲掛在露台,卻遇上大雨,晚上回到旅舍,我便見到我的運動褲已經被不知是誰人移掛在室內,所以我實在感謝那個某某。而且,我在iron和gen住那間房附近一塊很大很空的牆又寫了一點說話,可惜你們看不見……

我們再次選擇火車作為我們的交通工具。我們選擇了硬座。上海至蘇州也只是一小時多的車程。來到蘇州火車站,我們不知青年旅舍的路有多遠,我們於是選擇搭的士。那個司機其實不大知道青年旅舍在哪兒,於是我按地圖講如何走,他又問問電台。當下我雖然覺得那個司機不大專業,那麼簡單的路也不懂,但是我卻覺得他不會騙我,都幾好人呀。於是無驚無險,我們來到LOHAS樂活青年旅舍。

一見鐘情的平江路

起初我們也不大知道該往哪逛。偶然經過附近平江路,我們便到那走走。平江路就像是古城的縮影,集中了城市最密集的河道、橋樑及水巷,還有明清舊宅,而那條河好像是伍子胥命建的。

當慢慢在平江路踱步,我感到優悠舒服,也許是因為旁邊的平江流水,也許是一間間文化氣息的小店、咖啡店或茶寮,也許是水上船隻傳來清亮的歌聲,也許是小河邊一個寫生的人,也許是靜靜與流水相伴的小橋,也許是路上輕鬆的步伐。走了數分鐘,我便由心喜歡這個樸實的平江路,或許是這就是「一見鐘情」。

可惜的是,我們錯過了崑曲博物館和評彈博物館內的表演,因為崑曲和評彈是蘇州獨有的文化藝術。

接待處職員的兩個問題

我們常常去煩擾接待處的人,常常問東問西,例如洗衣服要怎樣、如何用wifi、去這去那搭什麼車等。那天我們在接待處,與一個男人談了一會。那個人知道我們是香港人,他問我們iPhone在香港賣多少錢。他說香港賣的比較便宜,是吧﹖我也不大知道。第二個問題是你們覺得台灣是省嗎﹖該如何回答呢﹖我說台灣在書本上會說是省,但是在認知上我們會知不是那回事。

這兩條問題究竟反映香港的什麼呢﹖香港是一個購物的好地方﹖香港的政治空間比內地開放﹖